学会「系统思考」、「创造性思维」和自主「期待效应」

一、只有「系统思考」才能纵观全局

在生活、工作和学习中,我们总会面临一些复杂问题(很多问题本身十分复杂),我们可能会陷入思维僵化或思维空白的困境。这时,学会系统思考,从整体出发,学会看清事情背后的结构和逻辑,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。

我们最终想要的:不管是工作上的难题,还是生活中的困境,当遇到问题时,能把事情想的清楚透彻并有效地解决是我们最想要的。思维有条理、思考有深度、有逻辑。

而现状是:在很多情况下,我们面临的不是思维僵化,而是思维空白,是面对难题时无从下手的窘境。这里会有以下3个主要原因:

很多问题的成因似乎很复杂,各种因素相互影响,难以理出头绪。

很多对策并未抓住问题的「本质」,只是“治标不治本”的“症状缓解”,或者不全面地解决问题,导致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,到处救火、应接不暇。

很多「决策」反而产生了一连串的副作用,使局势更加恶化。

如何解决?

看着复杂,其实都源于其固有的简单:要素、关系(增强回路、调节回路、滞后效应)、功能/目标

首先,「系统思考」需要先学会「视角转变」:

把你的视角从看局部拉升到看整体(看事情的全貌)

把你的视角从看要素转移到看关系(看内部的结构)

譬如,团队中,人就是要素,要素固然重要,但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彼此之间的分工配合、是相处关系、是流程、制度、激励等(关系),看不见的关系比看得见的要素要重要的多。所以,许多组织运行效率慢,首先是系统的问题,而不是人的问题。

把你的视角从看静态变成看动态(看事物未来演化)
加入时间维度/时间成本,让你看到事物背后的演化进程。

有的同志喜欢画图(脑图、系统图等),我并反对。初级在自身没有「系统思考」前,是可以利用此方式形成框架,有助于自己从全局角度去看一件事情,这个很好。

但是,你不能一直在用。

因为

「系统思考」是一种思维技能,不是一种画图技能。只做到“知道”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,动手练习才是知行合一的关键,而反复练习则是技能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。

不断的反复练习,不断完善,借用/利用工具,来锻炼我们的大脑,才是我们真正的「第二大脑」。

当你有了「系统思考」后想要走向认知提升,又面临“舒适区”的诱惑,那就需要「创造性思维」,实现新的人生里程。

有时候,为什么无法成功地解决问题?

这里就有个概念:最小阻力(line of least resistance)它是指,物体倾向于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移动,能量倾向于沿着最小阻力的路径传播。

如果我们只是不断改变目标,而不去改变环境,这并不是最小阻力的路径。

你可能会问,那我只需要改变环境不就好了吗?

实际上,我也曾尝试过这样做,但最后发现,自己又陷入了新环境的”舒适氛围”中。

经过认真的反思,我才意识到,我们通常认为的最小阻力,其实是一种“抄近道”。

譬如:很多刚毕业的学生,发现难以找到工作机会后,尝试通过报考各种MBA、EMBA商学院课程,来追求快速提升和掌握大量专业知识。他们很快发现这种速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。

毕竟,真正的一线实践工作与商学院的课堂教育是两回事。这种追求快速提升认知,而忽视实践经验的方法,最终导致能力的不足。

所以,最小阻力之路应该建立在“正确的正反馈”上。所以应该放下偏见,意识到问题并不在于“环境”,而是「整体结构」/「系统结构」。

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,并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方法,同时,也要认识到实现目标过程中,可能遇到的障碍;只有这样,才能解决在”相同问题”和”挑战之间”徘徊不定的困境。

创造本身,强调创新和突破性,创造性思维,要求我们跳出既有框架模式,以更开放,自由灵活的方式思考问题,它的关键在于”结构张力”。

这种张力,要能够摆脱(反抗-顺应)的循环,建立”相互吸引“的循环,以保证可以创造出所期待的结果。

那么以前运用「最小阻力思维」,为什么行不通?

一起 思考/回想 下,你是不是有以下3点:

认不清/看不到 现实
你想要取得的成就,和你现在的情况(能力)有很大差距。

但是,你又制定了一些计划,这些计划颗粒度太大。

就像“写一篇完整的文章、做一份项目报告”,包括理清逻辑、填充内容、收集数据,完成排版,准备案例,二次修改等细项。

这并不是一项可以一次完成的工作。如果按照传统方法,很容易产生当我看到一个任务时,我感觉任务好庞大,我到底做到哪了?一看无从下手,就有了放弃的心理。

这会造成认知负担。实际上,大脑逻辑比较简单,喜欢简单粗暴,不必不思考太多的事。这点就好像为什么短视频为什么会流行一样,短平快,不必不思考太多。

承受力变 弱/差
喜欢按部就班地前进,不愿意犯错,不愿意拖延下一步的进展。

实际上,某些方面,总是与其他方面存在差异,这是无法避免的结果。

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时,可能会感到沮丧,我们会质疑自己的自律性,认为,为什么如此缺乏自我控制能力?

大脑对”差距“产生的偏见,会默认为就是不好,进而引发消极情绪的可能性。

破罐子破摔 - 所谓躺平
当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时,我们就会失去动力,开始自我放纵之旅。堕落到一定程度后,可能会感到巨大的舒适和安慰,但渴望的力量也会重新变得更加强烈。

这就是,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堕落和放弃一段时间后,会重新振作起来,开始努力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原因。

这种循环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困境,重复相同的过程。

可以说,大多数人的“最小阻力”都发生在反向结构张力中。如同磁铁一样,并不是相互吸引,而是相互对峙。

所以,这种循环会不断重复、原地踏步,并且不停的在消耗自己。

所以要明白,「系统思考」和「创造性思维」,我们不应该过于强调环境有多糟糕或时间有多紧迫。

相反,系统创造于视角、动态和认知,创造性始于内心和思维,让我们所期望的美好结果不断浮现。

其次,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,然后实事求是地评估目前的能力水平,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发现自己目前的状态与理想目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。

我们可以将这种差距,看作是一个激励努力追求目标的驱动力,它提醒着你仍有进步的空间,促使你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。

通过接受差距并将其转化为动力,以保证,自己可以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,这才是一种完整的正循环。

因此,与之前的做法不同,不再仅仅关注改变环境和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,要开始专注于实现“我真正想要的大结果当中的每一个小结果”。

但是利用「创造性思维」做事会需要持续的能量,但当我们完成越来越多的指标性后,会遇到阻碍。

而这里最需要做的是:直面自己现状(面对现实)

对自己坦白,说出现状,避开评价;
想清楚你要干什么,明确目标,告诉自己,我要达成;
确定是否愿意做,是不是你想追求的方向;
踏实做事,不断前行。
当你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期待,希望得到它的青睐,心理学家将这种行为称为“期待效应”。

在《影响力》一书中,作者丹尼尔·卡尼曼通过实验证明:人在表达“喜欢”时,会考虑对方的感受,不会只想到自己的利益。这一现象也被称为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。

所以我们可以利用“期待效应”,提高/提升 自身。比如:

找到自己的优势,提升自己的价值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,比如有的人擅长交际,有的人擅长写作等等。当我们找到这些优势时,就能利用这一优势,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

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能力。当我们想要获得对方的好感时,可以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能力。比如你擅长写作,可以将自己写好的文章发给对方看;你擅长与人打交道,可以将你写好的文章发给对方看等等。

所以说,最省力的路,不一定是近路。

曾国藩曾经说过:别纠结过去的事,那已经无法改变。

而老子则教导我们:不要硬碰硬,像水一样,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。

人能跳,能跑,但也会累。累了就可能想要回头,想要放纵。

要走得远,就一步一个脚印,小步慢走。

《荀子·劝学》里曾警告我们:“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”。一点一滴,才能累积成大成就。

也只有这样,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、有认知、有能力的人。

因为只有这样,你才能在这个操蛋的社会里“”的更好,不是吗?


学会「系统思考」、「创造性思维」和自主「期待效应」
http://example.com/2025/02/28/学会「系统思考」、「创造性思维」和自主「期待效应」/
作者
YI MING HUANG
发布于
2025年2月28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