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到底差在哪里?认知突破的关键点是什么?

我们到底落后哪里?比人差在哪里?是认知?是思维?是能力?有没有关联性?是进阶?是叠加?

你怎么看?你怎么想?我举例(衔接上条内容):如果240天后,中国沿海城市以「捕捞养殖」为行业的供应链体系会全崩,为什么?

  1. 我国是全世界「水产出口」量最大的国家,去年(根据《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》)福建水产出口额为88.5亿美元,占当年全国水产出口总额230.3亿美元的37.1%,以一省之力完成全国水产出口额的三分之一,而且福建还连续10年蝉联全国水产出口额第一大省。

其次福建是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加工出口省份,包括我们经常吃的“南美虾”(平时我们说的对虾或白虾),也是全球最大的南美虾消费和进口国。

核废水到了国内沿海,自己想想?还卖的出去?尤其最近还是开海的,这么多货扔回去?

内需不敢吃,外面出不去?怎么弄?

  1. 沿海渔民

大多数人不知道捕捞渔船价格多少,至少我知道的,普通型从不同功能配置及大小,价格区间在50w-200w,而且渔民多数都是贷款买的。开渔季,内需消费不动,捕捞又管,渔民贷款怎么办?

🧑‍🌾所以,左右互搏不是真的,因为真这么玩,玩死的是自己,而且这还是渔业。

你想想看,鼓动/鼓吹 的人都是什么心思?一为流量,二为傻逼,三为坏透了。

而那些校园里老师这么说的是不是?媒体人是不是?

所以,有公众科学吗?一个专业老师,一个专业媒体都这样,更不要提老百姓。是不是这个逻辑?

话题切回来,这就是典型的思维问题、认知问题,没有这两个,哪里来的能力?谈何能力?谈何专业?

那为什么有的人思维可以?认知可以?甚至认知会突飞猛进?

这就是今天主要讲的事儿!

认知是属于思维层面里最重要的投资,ROI是最高的。如果你的认知层面突飞猛进,能够解决很多结构性问题。

  1. 遇到巨大的挑战/错误/失败

要想有认知的提升,就必须有困难的问题做牵引,甚至需要有一个非常可靠的「提问系统」。而如果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、持续增长的公司,就会天然面对挑战。

当业务量成倍增长的时候,人均产出一般是下降的。但是若希望业务高质量地增长,人均产出继续保持增长,则需要大幅提升效率。最常见的问题是如何用20%的人员增幅支持翻倍的业务目标?这种提升,需要从组织到个人做彻底的改变。对于组织而言,是组织升维;对于个人而言,是摆脱惯性,克服路径依赖,大幅提升甚至颠覆自己既往的认知。

所以,快速增长的公司本身,会成为非常有效的「提问系统」。这也是我为何建议大家在找工作时第一选择是看公司的成长性,适中有些创业公司符合,有些是不符合的,成长从长期看决定一切。

  1. 有具体的、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解决

不论是生活、职场、人际关系等等都遭遇了非常具体的问题。这些问题如不解决,结果就是寸步难行 —— 因为单纯的努力不再有效,这意味着遭遇了「结构性」的问题,需要有颠覆性的解决方案。

又到了举例环节:比如原有的业务流程可能不再适用,需要重新梳理。而业务流程一旦发生变化,对应的组织架构必须调整,以匹配最新的业务流程。而流程和组织架构调整完之后,IT系统也必须随之调整。业务流程、组织架构、IT系统三要素,每件事都需要重新思考,重新规划。每个要素的改善,都是非常困难的问题。

  1. 有稳定的标杆学习对象

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标杆学习对象,不论在生活中、网络中,包括每家公司也是如此。因为标杆学习对象可以引导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、获得勇气、掌握方法,从而逐步走出黑暗。甚至可以这样说,如果没有值得学习、模仿、借鉴的标杆学习对象,我们的进步速度是极慢的,进步的节奏也并不稳定。比如美团就在非常认真地学习Amazon,将关键经验深度内化,其中就包含「六页纸工作法」。

  1. 能看到各部门的最佳实践

因为部门定位的原因,我们天然活动于各部门之间,所以同时能看到各个部门的最佳实践:有些是关于方法论实践方面的,有些是关于部门流程梳理方面的,有些是关于组织架构方面的。因为很多人、很多部门的问题都是类似的,所以通过提炼、推广最佳实践,就能解决一类有共性的问题,而我们自身的认知,也在推广最佳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提升。

看见一个现象、一个解法,可能觉得是偶然,但是看到两三个相似的现象,用同样的方法解决,就可以带来很好的启发。这个解法沉淀下来,就变成了自己的认知。

  1. 有不少牛人能不断探讨、碰撞

之前看讲述Google工作氛围的《重新定义公司》一书提到过一个观点:如果团队的人普遍比较出色,这样的团队氛围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。我最近对这个观点体会越来越深。

职场上找不到,那就现实生活中找。现实生活没有,那就在网络中找。总会有一个渠道是可以找到。如果你实在找不到,你真的应该考虑下:为什么自己这么失败,连个榜样都找不到。应该好好考虑下目前的 圈子/圈层 ,是否还待下去。

  1. 个人花更多时间「修路」,而非「开车」

其实作为公司从0到1阶段成长起来的 管理者/经营者 ,一般带兵打仗能力都很强,求战意识强,打仗手感也不错。但这同时也是一个问题,即碰到任何实际问题,这些管理者(包括我在内),一般都喜欢亲自上阵。这样看起来能更快地解决问题,其实有很大的隐患。

一方面,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都已经形成了惯性,在思维方式方面很难一下子能有颠覆性的成长;另一方面,当我们自己习惯于直接解决问题,其实让年轻人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。在这种情况下,这些管理者更好的选择是多花时间修路,让部门里的年轻人多开车。即自己多花时间沉淀经验、搭建机制、提供支持,让年轻人站在第一线,去遭遇困难,解决难题。这对于自己、对于团队里的年轻人都是好事。

我自己惯用日历,老关注的同志都知道。本质是,我正在努力把更多的时间投向「修路」行为。

因为有了一定的「余闲」、有了「带宽」,反倒有精力做更深入的思考。这种选择客观上为自己的认知突破提供了「精力资源」—— 精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,要站在每天的维度,审慎分配。

🧑‍🌾以上,就是我对自己认知突进的一些解析,希望对各位同志有启发 —— 一旦你体会到因为认知突破而解决难题的快感,就会迷上这种感觉。


我们到底差在哪里?认知突破的关键点是什么?
http://example.com/2025/02/28/我们到底差在哪里?认知突破的关键点是什么?/
作者
YI MING HUANG
发布于
2025年2月28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