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是如何浪费认知资源的?

一、认知资源和认知负荷的定义

简单来说,我们的大脑容易无聊,无时无刻都要靠视觉、听觉来输入信息,一旦缺乏信息,就像食物的小动物一样,四处寻找可以获取信息的东西。比如:当代流行的抖快红速食信息套餐、甚至在90年代中流行的“厕所读物”(报纸/杂志)。

这种“喂投式内容”并非一件好事,比如使用电子产品过长,会使大脑灰质密度(处理信息效率部分)下降;另外,长期使用社交媒体,会减少海马体活动,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,导致大脑出现进入「认知负荷」。

从心理学角度来讲,目前「认知负荷」还属于多维概念。从各种文献的角度来看,是指:作业人员信息处理能力和认知资源的比例,是否满足实际需要;以及,看做满足期望绩效所需,信息处理能力与可用处理能力之间的差异。

当然还有不同学者的看法,比如:多重资源模型理论(Multiple Resource Theory,MRT)提出者;其认为工作量与任务、资源有一定关系,负荷反映着所执行任务时产生的心理压力;还有工作环境与外部环境带来的认知负荷不同;前者会给后者带来“精神负荷”;一个人付出相当大脑力活动,信息处理效率会延迟,当信息处理超过所需容量,人的精神压力会接憧而至。

或者你会绕进去?其实简单理解就是:「认知负荷」涉及到日常 生活/工作 中任务要求、时间压力、个人能力、以及绩效、努力程度,大脑处理问题效率等多个因素所形成。

再简单一点的理解就是:认知跟体力类似,如果过度使用它,会出现疲劳,当大脑表面工作超过整体运行占比时,脑力、心里等多方面不适的信号就会出现。导致你疲倦、心神不定等等,甚至产生错误的判断/决策等。

👨‍🌾所以,信息处理决策越多,人越乏力,最后大多决策不但非理性,还容易出现错误。

所以我为什么总是提倡PIM(信息处理)很重要,不论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、工作中的项目流程以及学习新知等等。

那我们是如何浪费认知资源的呢?

根本来说,就是「选择」。

就如老话所讲:“选择大于努力”。方向不对、细节不控制、核心没抓住,在过多努力无用。

你可以把「认知资源」想象成一盆水池子,每天通过饮食、休息为它储备能量,进而,再把能量用在能够最大化创造价值的事情中(储备和消耗在一个池子中)。如果,每天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,消耗大量资源,我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,就会出现认知不足的情况;同样,如果白天做大量损耗资源的事,如果晚上需要做一些临时性决策,往往会,极为敷衍了事。

👨‍🌾 经典举例环境来了,大致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类。

【生活】

  1. 很多人早晨起床第一眼就要看手机,刷牙时还要看短视频,任何情况下都要一心二用,坐地铁、打车路上边听歌、边刷朋友圈信息流,什么都记不住,还把脑袋搞的乱七八糟。
  2. 很多女生出去玩,常常因为化妆或穿衣打扮,白白浪费掉1-2个小时的时间,最后不但自己不满意,还会因迟到引发各种小事,造成一天玩乐都没心情。
  3. 生活不规律导致“忘性”大,很多东西经常不知道跑哪里了,比如经常找不到“指甲剪、挖耳勺”这些小东西。而有些比较容易较真的人,越找不到越想找,最后根本没时间做其他事情。

【工作】

  1. 经常开会中“愣住了”(走神),一分钟后又回到正轨。仔细问后却说:今天中午吃什么?
  2. 电脑、手机上笔记的工具不下6-7个,常常因为用哪个软件而纠结;各种效率软件加持,最后加持在“选择”当中,把时间花在这些无效的事情上。
  3. 总想搞清楚有些东西到底是怎么 玩/做 的,于是花费大量时间自我摸索,也不去请教别人,最后不但没搞定,还浪费不少时间。

👨‍🌾当然这些都是随便举的例子,其实还有很多,它们均属于比较消耗「认知资源」,令大脑进入负荷状态;不妨回想下,从早起醒来到晚上睡觉之前,都做过哪些事情,这些重要吗?

或者,是不是我们大脑忙于思考很多并不重要的事,而浪费掉大量认知资源;亦或,大脑总想着重要的事情,到节骨眼,又束手无策了?这些事都容易让一天效率低下,最终,3-5件事都没干成,反而认知资源却被消耗光了。

有些同志又会说了:这些不是很简单吗?我控制下、整理好习惯不就得了?

请问:你真的了解控制吗?为什么很多人的控制,最终走向了放弃?换个维度,为什么道理我都懂,但是我做不好?天天学习「方法论」最后自己落到实际载体上样样不行?

👨‍🌾 其实,自我控制也叫认知及控制(cognitive control),是人的执行功能。是选择某个目标,控制思想和行动,以达到目标与心理一致,也称之为“ 结果导向行为”。

这也是我一直提倡要“结果论”,而并非“目标论”。自己立的flag还少么?有多少做到的呢?

在「自我控制」的过程中,我们会基于自我价值、判断目标做出一系列计划,这些计划基于经验,又要适应无法预见的变化,还要监督行动,并抑制偏离目标的习惯反应以保持目标,并把结果作为目的。

所以「自我控制」涉及六个方面:

  1. 心理导向的决策(选择目标)
  2. 工作记忆(记住目标)
  3. 目标规划(分解目标)
  4. 自上而下注意(专注目标相关的事情)
  5. 元认知(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朝着目标走)
  6. 追求结果

你们看,「自我控制」并非仅靠单一「意志力」心理活动,而是一个追求结果的流程。

而大多数人又是如何做的呢?

  1. 看到自己体重上涨时,心中会暗暗发誓,”哎呀,不行了,我真的要减肥,从明天开始坚决不吃碳水化合物”。坚持1天、几天、1个月、几个月后慢慢倦怠放松,不维护、不科学锻炼,导致反反复复的失败。面对美食诱惑、没有稳定的正反馈,就会再次回到以往的状态。

  2. 看他人写的多,也想写。从明天开始使劲的AII-IN,如同写文章,日更,坚持打卡,这些行为,当存在不可抗拒的原因时(比如没话题、没写的动力及各种理由),几天后能量被耗尽,再次失败。

👨‍🌾 所以,「报复性松懈与控制」的模式,是很多人问题的本质根源。或者说,大脑本身是矛盾体,每天要处理很多问题,这部分想这样,那部分想那样,我们表露在外面的只有一种情况,它们在心中必然会打架,会有一方胜出。

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当大脑两部分、谁也无法说服谁时,自我会陷入“六神无主”境地中;一旦势均力敌、负面行为压倒正向想法,你会不会很纠结?损耗巨大精力不说,还会恨铁不成钢,认为“自己真没用,连这点小事情都管不住自己”。

所以,你会怎么办呢?如何控制呢?

当然「认知资源」属于具备动态变化属性及再生资源属性,一定范围内,你想自我控制,绝对能够做到;超过范围后,越控制越无法控制,反而进入内耗状态。它有点像阀门,边界内,自我控制资源会越用越聪明,历经扩容后,逐渐走向正反馈,如果长期搁置不用,它也可能没有变化,甚至出现退化的可能。

所以,失败的自我控制者对成事、动机、健康和幸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;而成功的自我控制者,根本不会大脑进入“认知负荷”状态。‍这就延伸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:到底是自我控制却强,以后越容易控制,还是「越控制越容易放弃」?中间阈值到底该如何掌握?

这里又有一个理论刚好适用,那就是:有限自制力理论(The finite principle of self-control)

简单来讲,自制力是一种控制和约束自己情绪的能力,我们的自制力就像肌肉的力量,存在上限,当超过这个上限,即便大脑强迫出的各种想要做的行为,自己的控制行为都会下降。

举例环节:尽管,你知道每天刷手机的行为已经让自己“疲惫不堪”,不想玩,要去控制,但过一段时间后,仍然会再次拿起手机。

这种行为叫什么?这种行为,心理学家认为就是「自我控制衰竭」。有关自我控制衰竭的解释,大概分为两种:

自我控制衰竭」和疲劳存在共同特征,当身体疲劳或出现葡萄糖降低时,耐心就会下降。

第一种,【能量耗竭】

自我控制时,开始阶段会出现大量能耗,控制资源的储备也会随之下降,当控制下降到一定程度,就会出现衰竭状态;一旦衰竭,自己就没有足够的资源,来支撑其完成随后的任务。

这种耗竭有点像生活常识,如,一个家庭中,通过各种途径储蓄了一定的金钱,当你第一阶段消费大量金钱后,就不会有足够金钱,来支撑紧随而至的第二阶段消费。

第二种,【能量保存】

最初面对任务,自我控制并未达到耗尽“控制资源”的程度,但这种资源损耗,会刺激自己自动产生,并保存剩余的控制资源的意识;就像长跑运动员,半路疲惫时,有意识保存体力,然后,以备不时只需所用。

该方面,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很巧妙的实验,大概如下:

被试者分为两组,表面要进行两项不同的“自我控制任务”,在第二项任务开始前,实验组告知A组被试者,还有第三项任务等着他们,B组则没有第三项任务。结果发现,A组进行第二个“自我控制任务时”,比B组表现要弱一些。

意味着什么?

同志们可能为后面更重要的事,保存一定的“实力”(自我控制资源)资源。然而,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实验的准确性,研究者又在另一项实验中,按照“能量耗竭”的观点,提出验证。

结果发现,动机水平不同,导致随后表现均出现差异。

尽管被试者提前完成“自我控制任务”,若告知,后续临时加的任务,能得到更多报酬,他们仍然会做出良好的表现;反之,如果告诉他们后续有任务,奖励不是太大,且必须完成,大家重视程度则会降低。

👨‍🌾这TM说明什么呢?人在面临不同任务,会选择性分配控制资源。当一项任务完成,临时再加一项任务,动力可能会减弱,如果持续进行下去,会出现「认知负荷」。

如果下一项任务,得到报酬(奖赏激励)比较高,你可能会铆足劲,再次把认知资源拉高,以保证完成,完成后,自我控制资源,就会进入衰竭状态。

如果一个人在前一天出现暴饮暴食、大量吸烟、熏酒、熬夜行为,第二天葡萄糖水平会降低,自我控制资源也会下降,陷入低效状态,这种低效,还会随着不正当的循环进而加剧变化。

所以,不遵循身体固有规律,一鼓作气想做成某事,必然走向“失败控制者”的队列;把事情做到能量耗竭之前,恢复后再进行,是“成功控制”者必备状态之一。

如果出于某种目的,故意克服当前情绪状态,用另一种情绪状态取而代之,无论是抑制还是夸大,都有可能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下降。其次,相对自由表达自我想法,抑制思想,需要消耗更多意志力,因为思想有一种天生特性,常常会返回想摆脱的事物中去,这被称为逆效应(ironic effects)。

而这个实验,更说明一些隐形层面的状态都会损耗“控制资源”,那就是:情绪调节、思想抑制、抵制诱惑、分心控制。

比如「分心控制」常常消耗的是“注意控制”,比如边看手机,边听歌、边吃饭行为,算分心吗?边听歌/白噪音、边写文章算分心吗?

准确来说,算。

毕竟,它更像一种干扰任务,看似较轻,实则在做重要任务时,你才会发现,它已经消耗你巨大控制资源。

另外,当你放弃某个目标时,也会消耗控制资源,看似不在进行,但致力该目标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现象,依然存在。这就像,我们经常使用的浏览器,你以为关闭网页,电脑就不在卡了吗?

当然,如果你是“成功控制”者,已经自我控制良好的情况下。「分心控制」是可调控的,并且是1+1>2的。

不是的,缓存也需要清理。

你可能会说,我没有太刻意,为什么还会消耗「控制资源」呢?要知道,控制资源有显性与隐性,显性是看得见的行为,隐性是早已经形成的坏习惯,尽管不用控制,可它仍在消耗。

看到这里,现在应该能清晰认知到,一天虽然事情没做多少,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负荷状态了吧?那就是:很多隐形部分,是显像层面无法看到的,而你在时时刻刻无形的消耗。

二、如何保护认知资源?

例如我乔(乔布斯),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常年保持一个简单打扮,除公共传播以外的考虑,更多是个人风格。

大佬每天穿着大致极简的衣服,目的不是为了「不在衣着选择上花费精力」,这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。穿衣服需要花费精力吗?实际上,他们的穿衣习惯是对自己「认知资源控制」态度的一种体现。

对普通人来说,穿什么、吃什么是非常必要的选择,对于大佬们而言,这些选择会占用认知控制资源。更加划算的选择是:将更多的认知资源投入到产出更高的事情中。

我把这叫做“认知资源弃子”。

弃子,围棋术语。指故意放弃一些棋子,以换取更大好处,这个好处往往是非可量化,要从整体大局通盘考虑,也就是说,明面上放弃一些东西,但整体更有效率,更有利。

从另一个维度解读,关键只有一条,你不需要去做很多选择的事情,试着让一切变成「良好习惯」,才会降低自己认知资源的消耗、与控制力。

比如以前用完的挖耳勺、指甲刀必会到处乱丢,经过各种找不到的教训后,才会把它固定放到一个位置,这种下意识,不需要耗费更多「控制资源」的行为恰巧最关键。

诚然,这与思考指甲剪、挖耳勺应该放在哪,我要用完放回去等一系列思维相比,后者就是我的「认知资源弃子」;你的固定习惯、每天吃什么、如何打发时间,这些被视为安全感的东西,会为你减少控制资源。

所以超越了意志力,就是形成习惯。

减少「认知负荷」,保护「认知资源」的最佳策略,并非取决于,处理多少事(或同时处理多少事);而取决于,事情实施的容易度,以及,能量即将耗尽时,是否给自己留出足够多的休息时间,让它恢复。再加上《一万小时定律》,终会有所成。别说一万小时,一千小时后,你已经比当初的“你”牛逼多了。


我们是如何浪费认知资源的?
http://example.com/2025/02/28/我们是如何浪费认知资源的?/
作者
YI MING HUANG
发布于
2025年2月28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