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手冲(信息 过度/过剩)让你缺乏基本逻辑,智力肥胖(知识 无检验及特权性)让你甘心被割,新无知时代导致的群体性孤独(mass loneliness)如何破解?

精神手冲(信息 过度/过剩)让你缺乏基本逻辑,智力肥胖(知识 无检验及特权性)让你甘心被割。

作为老互联网人,做这么多年,从红利期到现在的废柴期。看过的太多,知道的也不少。虽然我很鄙视「抖快红」这三家,但是那是你吃饭的家伙,我也不好说什么,毕竟这属于「主流营销策略」。但是我也讲过很多次,在职业规划和成长性来说,你操作「抖快红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,甚至只是「短线操作」。

而多数人沦为【观看者】会造成什么呢?

比如“炫耀”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跟我比。首先,我的价值观慢慢被他们塑造,开始觉得物质和外在的成就才是王道,真实的、内心的成长和价值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。然后,我也不禁会拿自己和他们比较,觉得怎么就差那么多呢?这样一来,心里就容易产生不满、焦虑,甚至自卑。为了不输给他们,有时,我可能会买一些自己其实根本买不起的东西,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也能“亮一下”。这不仅会陷入经济压力,还在给社会添一份浮躁和不平等。更重要的是,炫耀文化下,我们看待别人容易变得批判和冷漠。因为,对那些没办法跟上这种“标准”的人,会心生轻视。

这一切不限于物质成果,还包括情感状况、人际关系或其他非物质的经验。

比如“成功”,各种知识付费大佬的视频,动不动一个月赚几百万,怎么通过“套路”快速成功。他们也报过课程,学完后,自己并无法达到宣传中的效果,而且还有那些一个标题,配上无关视频二次加工的新闻,更让人无所适从。

所以,信息爆炸的时代,99%都是演出来的东西,随时发生在身边。

基础内容还可以判断,深层次却防不胜防,然而,这种现象,到底如何产生的呢?我们如何隔绝呢?

一、知识的权利

知识是一种权利,人类知识创造依靠什么?那些一线上努力的科研人员、思考人生的哲学家、各种发明创造的人。他们像“知识工厂”第一个生产线,大家期望很高,认为总是追求事实和真理,只有他们提供正确和有益的知识,这个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。

可提出的理论、观点对社会产生的效用通常不是直接的、明显的;他们的思想可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、时间和验证后,才能真正对社会产生可见的、具体的影响。

👨‍🌾这点犹如PKM的各种方法论一样,与刚上两篇提到的减法、专注、复盘一样。

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不太靠谱的主意,可能会给社会添堵。他们提出了问题方法,自己反而没事,反倒是那些真心实践这些理念的人,要吃这个哑巴亏。

这种情况下,知识分子好像有了一个“可以随便搞,不用负责”的金卡。比如:速成课程培训。在国内存在各种“速成、培训课程或证书”,声称短时间内,可以提供专业技能等等。

这些会造成什么呢?那就是智力肥胖( #IntellectualObesity ),盲目且盲从相信一些知识分子、甚至是一些所谓的“知识”。

二、算法垄断信息

互联网时代创造了满足需求的算法,更加垄断了信息。Francis Bacon曾经说:“知识即权利,掌握知识,能给人带来无形的力量”。

如果从传播学角度看,知识获取并不平等,那么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,才真正有用权利。

比如西方,教堂是唯一能给人解释《圣经》的地方,有了古登堡的印刷机,情况才发生变化。没有互联网时,新闻公司掌握发新闻的权利,现在互联网打破这个局面,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,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全面了。

可实际上,互联网并不像期望的那样完美。虽然,我们以为互联网会带来更多的民主和自由,但现实是,大公司的参与,让互联网变得更像一个掩盖事实、压制自由的地方,最重要有三个特征:

  1. 数字特权

互联网早期希望它能成为一个让信息自由流动的平台,随着时间发展,特定大公司和资本开始逐渐掌控这片领域,它们占据了大量的数据,变成了数据界的新“贵族”。然后,大型平台上,哪些信息被优先展示,往往取决于谁给的钱多。这种“付费上位”的模式导致了真实、有价值的信息被埋没。而那些可能夸张或不真实的内容却霸占了前排,更为严重的是,有些数据为了满足某些 人/机构 的需要,被故意“美化”或篡改。

  1. 每个人都是记者

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发声,这无疑是一个双刃剑。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意见,但也带来了大量的假消息和谣言。很多内容创作者,尤其是只追求流量和点击的,往往选择制造和传播那些容易引发关注和争议的内容,即使它们并不真实。

  1. 人人爱吃快餐

事实上,互联网上很多“知识”都是没经过检验的,就像乱七八糟的消息。要从这些消息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知识,就像在树林里找鱼,太难了;真正有深度的文章和书,大多都在要收费的网站里,很多人都不愿意掏钱去读。导致了更喜欢简单快速的“快餐文化”。

这就导致了让多数人的思考变得很浅,很多东西都看不明白了。直白点,我们不害怕新技术出现,我们真正害怕,这些技术把人变得肤浅,或者把你当作数字、代码、像机器里的小零件一样对待。

但实际上,多数人(观看者)已经是这些小零件了,人人是记者、人人爱快餐,天天「 精神手冲 」让你脑内的信息 过度/过剩。

三、时时刻刻被割的韭菜

大多数人被收割,是因为缺乏长期逻辑思维训练。

信息、知识被封装、碎片化并不可怕,更严重的,很多人根本读不懂逻辑关系,不会用逻辑思考。一些人常常看什么都容易激发情绪,本等的做出生物反应。比如:焦虑、生气、迷失、上瘾、愤怒、打抱不平、幻想、恐惧,阈值改变。为啥现在很多人放弃思考,喜欢随大流或跟着感觉走?

现代/当代 商业知道这一点,他们不是跟你讲道理,而是用各种方法刺激你的情感,这种表现具体到结果上,就是“本能收割”。

什么意思?大企业、公司、利用个人本能反应,达到自己赚钱,获取权利,影响他人的目的。以广告为例,大部分市场策略都是利用人对美的追求、对食物的渴望、对社交的需求,来制造购买行为,这是什么?这就是我说过两次的「情绪营销」。

好好思考下:因为本能,你入了多少没必要的东西?改变多少观念?改变了多少行为?

说白了,现在专家不再敢于说真话,传播信息的人有时会故意扭曲事实,大部分接受者也不爱思考。最终,大家一起共舞,你在演他也在演,他演的如此逼真,「精神手冲」上头后你不爱思考也就信了,最终,大部分人失去了对信息的辨别能力。

这是一个【新无知时代】,它并没有让人变聪明,还可能让人陷入“群体性孤独”(mass loneliness)中,面对这些危机问题。看似一切变多了,实则一切表面化。

👨‍🌾商业平台既然无法践行信息过滤责任,那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啊。那么,从「自我角度」出发有没有一些解决办法呢?

  1. 设定离线时间

学会离线(Offline),离线并不意味着长期远离数字世界,更多提醒我们,忙碌的生活中,找到短暂的平衡,给自己一段没有数字干扰的时间。这样,可以更好地聆听内心、享受真实的人际交往和体验自然之美。

  1. 学会动脑

多去尝试新的事物,给自己增加难度。在难度中反思最近发生的事,调整心态,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周做好准备。只要你习惯了,不仅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,还提高了工作,生活的质量。

3.改变心智思维

就是我一直在提倡的「寻找本质」,如果你找不到,你可以尝试「适应本质」。第一,剔除那些过时、无益,有害的事物或观念;第二,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秩序和规律。比如:坚持健身、践行健康、学习新技能等等。

所以,“不适应/不习惯”是重塑第一步。你正在努力摆脱那些旧的、不再适合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。它可能表现为不规律的作息、不健康的饮食、依赖外部娱乐,逃避问题出现的思维观念等。

这些行为、思维无疑在干扰和破坏你的身心健康和平衡。然而,当你有了决心,并勇于尝试新的事物、得到正反馈后,你就已经成功跨越“不适应”的第一阶段。

接下来,你会进入第二阶段:建立新秩序。这个过程中,你的思维模式、行为习惯都将得到全新的重塑和优化。

循环下来后,不仅提高了适应力,还为生命质量添砖加瓦,要能长期坚持下,你的内心会更加宁静,并成就“人生有限公司”。

总体来说,就是:摆脱并回归现实,走出来,去尝试、去体验。少接触数字舆论 场/洼地,那些心照不宣的逻辑方式,也会离你更远。


精神手冲(信息 过度/过剩)让你缺乏基本逻辑,智力肥胖(知识 无检验及特权性)让你甘心被割,新无知时代导致的群体性孤独(mass loneliness)如何破解?
http://example.com/2025/02/28/精神手冲(信息-过度-过剩)让你缺乏基本逻辑,智力肥胖(知识-无检验及特权性)让你甘心被割,新无知时代导致的群体性孤独(mass-loneliness)如何破解?/
作者
YI MING HUANG
发布于
2025年2月28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