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《Managing Oneself》的案例式自问自答,引导如何'自我管理'。
今天在404群组插嘴多说几句,其中提到一个关键词「自我管理」。提到这个词儿,就不得不提彼得·德鲁克的《管理自我(Managing Oneself)》。
本文首次发表于《哈佛商业评论》1999年3-4月刊,节选自彼得·德鲁克的著作《21世纪的管理挑战》(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,Harper Collins出版社,1999)。本文被称为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创刊以来重印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。也是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出版的《自我管理的十大必读》当中的第一篇,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文章之一。文中彼得·德鲁克提出了七大问题,并自问自答。
作为自我探索的重要一步,希望各位同志真的花1小时的时间好好作答一下。七个问题也是分不同年纪、甚至是阶段的。建议如下:
- 18-25岁回答前5条
- 25-40全部回答
每个人状态、阶段均不同,所以以我为例,作答前五个作为各位的参考。当然全部回答也可以,但是没必要,这玩意我早就做过,我就是纯为了打点字而已,不写点难受。
一、What Are My Strengths?(我的长处是什么?)
真正的长处是「吃喝玩乐」,并及其专业。因为吃喝玩乐的专业,导致了第二长处就是「扯淡」,正经一点说就是:「布道」。我把布道理解为「因为喜欢和认可而持续推广某种事物的行为」。比如我喜欢“写”,并从中受益,我会持续地推广“写”。我喜欢价值投资,并且从中获得回报,我会坚持推荐价值投资。这也是本频道一直在“写”的真正的长期主义 = 「人生决策」系统 + 「价值投资」系统。
事实上,在我过去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,我换过七八家公司,做过十余种不同的工作(职业)和角色,包含零售业销售、金融市场渠道、互联网市场策划、文案策划、互联网运营、品牌策划、公共关系、讲师、产品、组织发展、战略策略、互联网创业等等。看似没有任何关联,但背后始终不变的是我持续地在「布道」。布(规划)自己的道(职业道理),甚至不断在邮件组、公司群体、客户群体持续推荐我所喜欢和认可的事物。因此获得新的工作机会,也因为这种特点而深深爱上了一些工作并赚到了钱。
所以,扯淡(布道者)是我的身份,扯淡(布道)是我的特长。我所宣扬的,正是我所相信的,也是我所践行的,而且是行之有效、有结果(思维认知/金钱),更是我相信他人同样可以从中受益的东西。
二、How Do I Perform?(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?)
我的工作方式很简单,我需要自己探索、实践一些东西,找到我认可的事物,然后向更多人推广,使之被接纳,从自己相信的东西变成大家相信的东西,从最初的想法变成现实中的事物。为了让更多的人相信,我自己首先要相信。为了让更多的人改变,我需要自己先改变。一言以蔽之,我需要知行合一,以行践言。
我们需要持续的变革,而我认为,推动公司改变、推动部门改变和推动自己改变,究其本质而言是同一件事。而且我们一定要从自己改变开始,推动部门改变,最后推动公司改变。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改变,拿什么去推动他人改变?如果你不改变迟早是最早淘汰的那一个,跟年纪有关系吗?呵呵。
三、What Are My Values?(我的价值观是什么?)
频道做了要1年,其实早就反复的说过,那就是:知行合一,即心里想的,嘴上说的,手上做的保持一致。这件事听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很难。因为我们一般习惯于「严于律人,宽以待己」,而且我们认为是他人的问题,而不是自己的问题,期待他人改变,而不是自己改变。
我不是圣人,我也有类似的问题。所以我会用「知行合一」不断去校正自己的行为,我争取做到只做我自己相信的事情,而坚决不做我自己不信的东西。
「知行合一」不仅是价值观,也是方法论,是我认知迭代的方法论。每当我看到一个认可的方法、理念,我就会去生活工作中践行。而随着践行的深入,我对于这一方法或者理念的认知会更加深刻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这句小学就学到的诗句直到现在依然对我们有用。
「知行合一」也对我选择朋友,选择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,我只会选择那些同样知行合一的人成为我的朋友,所以我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很少。我也只会选择那些同样知行合一的公司为我自己的工作环境,我希望能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坦坦荡荡地做我自己,而不用为了迎合他人而做自己不相信、不愿意做的事情。
因为持久的「知行合一」,我有能力、有决策的判断任何事物,所以在职场上,多数都在我在操这些职场老白兔们。大家根本就不在一个段位,跟我玩,就两个选择:一死、二如何死。
这就是我「知行合一」的结果。
四、Where Do I Belong?(我属于何处?)
我对于公司的「成长性」很在意,因为我不喜欢简单的重复,也不喜欢一眼看到头的工作生活。我希望不断接触更新鲜的东西,不断尝试之前从未尝试过的工作内容,我希望不断刷新自己,不断成长。因此公司的成长性是我非常在意。
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会归于琐碎,不会在这世间留下任何痕迹。如何在注定平凡的宿命中寻找一线生机,其实最好的办法是: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,即找到比我们个人更伟大的事业,成为它的一部分。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, 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,前提是这群人都有共同的、远大的目标 —— 这是好公司的终极秘密。
当然,要 达到/拥有 这些“底气”,你需要「知行合一和持续成长」,有了阶段性的结果后,才会 达到/拥有 这些“底气”。
五、What Should I Contribute?(我该做出什么贡献?)
我会扯淡,我能扯淡,而我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,应该是尽可能大范围地深入推荐那些真正值得推广的理念,比如纯扯淡、有思维的扯淡、有道理的扯淡、知行合一的扯淡。直到这些理念也进入更多人的视野,被他们所接纳,逐步开始尝试,最终变成他们的一部分,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实质意义的改变,正如这些理念在我的人生产生了价值一样。
所以,决定我扯淡 多少/大小 的主要是以下的要素:
- 这些理念是否真正有价值,真正的行之有效?
- 这些理念对他人的影响能持续多久?
- 这些理念能影响多大范围的人?
- 这些理念能够在多深的程度上影响这些人?
事实上,后面三条要素最早出现在2006-2008年左右,那时我还年少且傻逼的工作,尝试着去通过改变自己而获得新生。我在至少一个工作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如下公式:
个人影响力 = 影响多少人 x 影响他们多久 x 影响他们多深
公司影响力 = 个人影响力x N
成就 = 个人影响力+公司影响力
👨🌾 以上,就是我的回答。同时,也期待看到你们的 「自我/真我 回答」。
PS. 我一直说,学会“问”很重要,但优先级最高的则是,先学会“问”自己。才能 学会/有效 的“问”他人。《德鲁克七问》如下:
- What Are My Strengths?
- How Do I Perform?
- What Are My Values?
- Where Do I Belong?
- What Should I Contribute?
- Responsibility For Relationships
- The Second Half Of Your Lif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