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升维思考」是自我改变的本质根源
看到有同志在坚持 Campsite Rule 类 「 3-2-1 」写作方法(具体可在🧲 PPS 内查看),且内容一天比一天有质量,我比较欣慰。其实这些“小事”只要你坚持,只要你学会「升维思考」(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),自然可以。
比如有同志谈到自己的焦虑,有年龄上的、也有工作上的。我说「挺好的」。焦虑是一种警示机制,如果没有焦虑,那么你会平平淡淡过每一天。早晨挤地铁上班,晚上加班打车回家。在公司里忙忙碌碌一年,为升职加薪努力,期间不问任何缘由。直到有一天,你所预想的事情没有发生,比如没有按照预期时间升职,而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(比如年龄渐长,家庭压力变大)却日渐逼近,你会觉得焦虑。
当你开始焦虑,你才会有精力认真思考一下未来,思考一下自己目前的道路。人本质上是偏于安逸,懒于思考的。
王兴曾经引用过一句话「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」。这句话虽然残酷,但非常真实。
不信你问问自己在过去的三个月是否深思过。只有焦虑,真正痛彻的焦虑感才会逼你开始思考。这是人的劣根性所致,当然也可以好好利用。比如利用焦虑真正逼迫自己思考未来,思考自己,思考选择。
👨🌾当你开始真正思考时,我有以下建议给你:
当下的困惑,要提升一个层次去思考,然后再回过来解决问题。这就是所谓的升维思考,降维攻击(行动)。比如你工作遇到困惑,就去思考你的择业原则;经济上紧张,就去想清楚如何获得财务自由。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自己当下的困难,都要容易很多。每一个困难成为新的触发契机,而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过是「升维思考,降维攻击」的副产品而已。
有些根本性的问题想清楚时,日常工作、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只能掀起很小的涟漪。这和长途驾驶的经历非常像,当你的目标是千里之外时,在该慢慢等待的拥堵路段(比如节假日时的省界收费站)你会非常耐心地等待,因为这在整个长途过程中,小段的拥堵是无可避免、但又无关大局的。
简而言之,「升维思考」是从具体问题中跳出来,尝试去解决更高层的问题、更长期的问题、更根本的问题,甚至是更多人的问题。乍一看,我们在提升问题的难度。但是通过升维,我们会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,把眼睛聚焦在真正关键的问题上,反而简化了问题。并且通过升维,问题本身的意义得以深化,我们被迫做更深刻的思考,而「改变」本身的动力也更为持久。这就是「升维思考」之所以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当你眼中只有当下、只有自己时,烦恼、焦虑甚至是痛苦可能会让你无法呼吸,找不到出路。但是一旦你跳出当下、跳出小我之后,反而具有了“上帝视角”。你从「只见自己」向「看到众生」和「看到终身」转变。你不是在解决此时此刻的问题,你是在解决长期的问题;你不是在解决小我的问题,你是在解决大家的问题。你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意义。
当头脑逐渐澄明,前途清晰的时候,选择和行为就会变得简单。也就是说,当你能搞定「升维思考」时,自然就搞定了「降维攻击」。想与做融为了一体,割裂不再,问题自然解决。
到此为止,任何不能毁灭你的,都是具体的困难,只不过给你提供了深刻思考的机会,让你有机会解决更长期和更广泛的问题。而深刻的思考必然带来强大而坚定的行动力,自然会让你变得更强大。
这样的思考角度不仅会让你在面对当下难题时豁然开朗,更给了你创造更大价值的可能。举个例子,如果你只是解决了自己容易焦虑的问题,那么只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价值,但是如果你能解决一类人的焦虑问题,你的体验和认知就对这一类人产生价值。如果你只是解决了个人的财务危机,那么只对个人或者自己的家庭有帮助,但是如果你能提出一种比较通用的、获得财务自由的方法,那么就给更多人创造了价值。换言之,这些人会愿意付费来听你分享。
当然,这个世界上除了“死记硬背”还有什么通用的吗?
回答自然是:没有
「升维思考」的最大陷阱就是:从思考解决「小我」的困扰延展到去思考更多人的困扰,通过解决一类人的困扰而获得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。
所以你要阶段性,一步一步的去建立自身的「升维思考」,而不是一味提升到“上帝视角”。
再好比写作,其实每天都有可讲述的故事,只不过你不善于发现、不善于主动思考。
如果你在这一日内没有任何可以讲述的故事,这一天该多无聊啊,你的人生是多无趣啊!
其实 聊/写 什么话题都可以啊,可以聊自己乏善可陈的学习经历,聊自己找不到工作的窘迫,聊自己的感情,聊自己的婚姻,聊出版社,聊写作,聊疾病,聊死亡。而不是浑浑噩噩又一日,不知满足、不知疲倦,不肯睡觉。
就好比,我为什么非常厌恶“抖快红”这些平台,一是没有任何价值和营养,二是它们会让你“不肯睡觉”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病,其危害远甚于其他现代病,比如高血压,焦虑等等。往前推20年,没有智能手机,吸引我们不睡觉的只有电子游戏,还是单机的居多。再往前推10年,到1990年代,那时候好像睡前只能看些书了。
虽然没有数据的统计,但我心中认定“不肯睡觉”这件事一定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。电子产品、手机、短视频的诱惑只是表象,其背后是我们自我伤害的能力在增强的表现。
我们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拿着手机,甚至上厕所的时候,也很难控制自己不把手机掏出来 —— 这变成一个需要格外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。
我们也习惯了只要拿起手机,就能随时工作的模式 —— 「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,我们自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。」
我反复在说“读、写、说/聊”是人生的“地基”,是最重要的基础能力。那本质我们的诉求是什么?只是在每一天的24小时中,找到一个片刻,这一片刻的所见所闻所想,值得我们用文字郑重地记下来,留给十年后的自己。
这代表我们人生的这24小时并没有白白流失 —— 从个人历史(长期主义)的角度,那些没有记录的日子是白白流过的,是值得惋惜的。
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每一天。哪怕是碎片化的记录,对于十年后的自己,都有意义。
就是在忙碌中体会无聊,在无聊中寻找意义,在意义中寻找存在的价值和乐趣。
如同今日和菜头所写《 回某位读者老师的话 (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gtZKN1keoF0VPFWW3dyUA) 》,虽然意有所指「教育」,但何尝不是审视自身呢?
以下摘录/总结 所写《回某位读者老师的话》的内容
培养自身、发展自身,谁都在说。那么具体应该发展什么,为什么而发展,自我发展的标准和方向是什么?可能许多人都没有答案,也不会有统一答案,最大的共识可能只有一句话:钱,更多的钱。
真的是这样?
我们不是玄幻仙侠小说里的重生穿越,自带技能点和技能树的。
我们生下来,就意味着潜能,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事情,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。而之所以看起来如此参差不齐,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,除了命运的拨弄之外,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能否发现并且激发自己的潜能。也就是说,拿了单程票来到地球,面对这个世界,面对自己的人生,人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。
👨🌾而“读写说教”就是培养我们这种潜能的地基,好比很多同志跟我反应,有些内容太长,看不下去,能不能简短扼要等等。
还能说啥呢?只能借用和菜头的一句话:“这个第一念不止是会让人看不下去一篇10000字的序言,它所封禁它所阻止它所限制的远远不止是现在的一篇文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