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「觉知」、「致知」和「智识」。
拥有觉知的人,关心的是事实,因为他们需要确凿无疑的事实来反向观照自己,去思考自己在类似的情境下会有怎样的选择,于是他们通过理解他人的方式来理解自己,通过理解自己的方式宽容他人。没有觉知的人,并不关心事实,他们更关心所谓的动机,具体说起来,就是关心人性中的愚蠢和邪恶。他们需要这些东西,不遗余力地去证明这些东西,然后以此证明自己的正确和道德。” © 和菜头
👨🌾 没有「觉知」,就没有「智识」。
关于什么是「智识」?可以参考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德鲁·阿伯特(Andrew Abbott)的演讲 。
视频很长(一个半小时),总体来说:认知,最重要的不是知识(knowledge),而是致知(knowing)。毕竟,我们将卓越的知识定义为由卓越的致知行为产生的任何知识。所以,致知决定知识。
所知之事(The Known,致知的客体),有两个重大变化:第一,在我们所知之事中,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社会生活的知识远多于其他;第二,对知识的渴望与知识的商品化之间的竞赛,不断地把我们知识的客体分解成的越来越小。而致知的主体,即致知者(The Knower)主要变化是,社会性致知者(Social knower)的兴起,如学术团体、研究机构;自二战以来,组织作为致知者正稳步上升,如Google、Facebook等;第三点,物(如电脑)作为致知者的重要性正不断增强。至于知识本身,也即致知的结果,有一个主要的变化:不是已知事物的量有变化,而是其质有变化,知识越来越像商品——它不再是一个过程,而是结果。
而在当代,多数人转向社会性致知、「知为寻找」、以算法为致知,日益远离以手艺人独自工作的方式致知、以联想为致知、以话语论证为致知。
AI的流行,加剧了更多人对「致知」的理解为「寻找」(finding),他们会上网寻找知识的时间比思考的时间要长得多。他们把阅读本身定义为一种寻找。
这种「知为寻找」的模式与「知识由商品构成」的观念有关,因为商品是可以找到的东西。
他们关于致知的理解不包括任何真正的论证(argument)。如果你直接问这些某某的论证,他们会给你一个要点列表(列表上甚至会是某某说过的重要内容),但是它们之间没有逻辑 联系/关联。因为他们并不真正把论证看成复杂的逻辑句法,他们把它当作一个清单。
犹如上一条内容 : AI scum (https://t.me/talkjfh/2840)
致知的最后一个、也许是最重要的变化是话语性的、线性有序(discursive, linearly-ordered)的致知行为作为一种实践的衰落。
更糟糕的是向视觉致知的转变,比如《抖快红》的流行,但是「视觉再现」并不能有效传达高度复杂的思想,我们不会试图用纯粹的视觉命题来证明微积分基本定理,就像我们不会不用语言来表达哈姆雷特所面临的道德两难一样。
视觉致知并不是像话语致知那样的智识工具。这就是事实。
这些东西的产生,与我们的「认知扭曲」和「知识诅咒」(The Curse of Knowledge)均有关系。
没有「觉知」,就没有「致知」;没有「致知」,就没有「智识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