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 转换/升级 的闭环效应,创造性思维和注意力管理
创造性的思维来源于多年的思考积累,而从事创意工作(比如文案策划、设计等职业,或写作)最难的部分之一就是:简单的解释自己。
从表面看 随机性/创造性 的 工作可能看起来懒惰且无规律,You write. You walk. You travel. You order a latte, then a Diet Coke. 或者你看的书都是比较随机的,甚至你都在期待随便找一个人聊天就能擦出火花。
就是在浪费时间,因为论为创意性质的工作本质就是这样,外表看起来很悠闲,但内心却很痛苦。
寻找创意灵感,根本就没有一个方法甚至是一个开关。它是一项全天候、无休止的工作。这是一种幸福,同时也是一种折磨。
加班是强制性的,但报酬是投机性的。
别人周六晚上出去吃饭放松,而你却要扫视菜单上的字体设计,摸摸椅子的绒面质地寻找灵感。餐盘的嘈杂声让你抓狂。天花板上没有隔音板也让你抓狂。紧接着,你就会陷入沉思,为自己将来要开的餐厅设计一个氛围板,而你的约会对象则希望他们在别人身上刷了右键。
虽然顿悟是一瞬间的事,但种子却是在多年的 观察/训练 和沉思/思考 中播下的,而学会观察(注意力分配)则是底层基础。
我在《长期主义》系列中也均提到过,只有底层认知的转换/升级 ,才能真正做到思维的改变。
而认知 转换/升级的闭环(一个过程/流程),尤为重要。我暂且称为:「认知升级闭环」
一如既往的举例环节,以【投资】为例:
👨🌾 投资最重要的其实两件事,认知和心力。认知是你对世界本质的洞察,心力是基于洞察做决策并能坚持这种决策。只要尝过一次甜头,就会更加相信,并且会投入更多精力研究,也会投入更多资金。所以说,投资,尤其是长期投资这件事,是「认知升级闭环」的最典型案例。
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投资这件事不靠谱呢?或许很多人太忙,没有时间阅读、思考,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!!!
按照互联网思维的说法,思考,尤其是深度思考,是短期ROI极低,长期ROI极高的事情。
为什么认知升级很难?因为升级认知在一定节点之前,是一个投入巨大,但收益接近于零的事情。认知升级的效果只会在一个节点之后体现,但大多数人等不到这一天。
当你无法持续从提升认知中获益时,那么偶然投资于认知提升,就是一个ROI很低甚至是负数的选择。这是一个很现实且可怕的认知,它解释了在对待认知这件事上,人和人为什么会产生极大的差异。也解释了为什么个体认知会产生类似于马太效应的规律。
我们太容易急于看到努力的结果,是陷于短期忙碌陷阱的一个心理因素。如果把努力分为三种,第一种努力,效果一周见效;第二种努力,效果半年后见效;第三种努力,效果三年后见效。你会如何选?我相信那么大多数人习惯性地把每天的时间花在第一种努力上,这就是陷阱。
事实也如此,就如同现在多数人都喜欢抖快红的速食垃圾,甚至还讨论出来“方法论”?
如此“高效的忙碌”是一件很刺激、很上瘾的事情,但这是不对的。
或许,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。
再次举例:如果10场面试,每场1小时,很容易上瘾。但更好的做法是花3小时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面试,然后每场面试控制在30分钟内。这样只需要花8小时就可以高效完成,并且这种效果在后面所有的面试中依然发挥作用。
这个道理很容易讲通,但我们依然习惯于忙于每场1小时的面试,因为习惯于用过去的节奏忙碌是一件成瘾的事情。
其实这个例子就 说明/分析/解释 了为什么大多数人愿意付出一切辛劳却躲避思考的行为。
其实回到每天的时间分配上,如果承认「10000小时定律」,就必须承认「注意力是战略资源」。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先天的智力体力,而在于「注意力的分配」。
如果我们能把上面提到的「三种努力」(短期见效、中期见效、长期见效)合理地安排在每一天,而不是每天沉迷于短期见效的努力,那么我们就能进入正向的循环 —— 一种能从认知升级中受益的循环。
比如,冥想/正念 10分钟后工作30分钟的效果,远比忙碌60分钟效果好。而冥想/正念 这10分钟的过程就是解决「注意力分配」的问题。
而要想彻底解决「注意力分配」,找到使命、设立目标、建立反馈闭环,就成为必要条件。所以人和人最终的差别,就在于「注意力分配系统」的差别。
所以,你会怎么办呢?如何做呢?
如果在意自己的人生结果,就要在意「注意力管理」。因为,注意力投在哪里,时间就投在哪里,时间投在哪里,会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。